出版日期: 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今日天气: 新闻热线:0571-87231202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装上人工心脏后 他没了心跳还能活


今年47岁的郑先生(化名)来自浙江沿海城市,长得人高马大的他,过去却因为疾病的折磨,看上去弱不禁风。
12年前,郑先生由于头晕、心慌等症状,在当地医院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这是一种以心脏的左心室或右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和心脏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的疾病。生病以来,郑先生一直都在接受针对性的保守治疗。近两年来,病情反复发作,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经常要到医院住院治疗,但收效甚微,不久前,他胸闷气急的情况加重,在平地都无法走到10米,睡觉只能端坐在床上,还无法睡整觉,生活完全无法自理。
“那时候脑海里就四个字:病入膏肓,感觉自己这下是彻底完了。”郑先生回忆,由于当地治疗技术匮乏,他被转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寻求进一步治疗。
“患者刚来的时候心功能很差,心脏射血分数EF值只有15%,不到正常人的三分之一,考虑是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衰的急性发作。”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陈新副主任医师介绍,扩张型心肌病是临床导致心力衰竭的第三大病因和心脏移植的最主要原因,经评估郑先生的身体各项指标极差,只有手术才能延续生命。
他进一步解释,长期的慢性心衰导致患者肺动脉压增高,肺血管阻力上升,因而单纯的心脏移植已经不适合改善病情,他需要接受心肺联合移植。
但是病情的变化速度,超出想象。
治疗期间,郑先生还同时出现了无尿等现象,说明其他脏器功能已经受到累及,如果再等不到合适的爱心供体,及时进行手术,紧绷的生命之弦随时可能断裂。
就在治疗即将陷入僵局的时候,医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为患者带来了希望——人工心脏。
这可不是说把体内原装的心脏拿出来,换上一颗“人造”心脏。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马量主任医师介绍,它的全称叫做“植入式左心室辅助系统”,由人工泵、控制器和充电电池组成,是在保留自身心脏的情况下,在体外接一个人工心脏泵,通过“泵”的工作原理来辅助或代替真实心脏的泵血功能,是人体自身心脏血液的一个辅助流道。
我们常把心脏叫做人体发动机,正常情况下,血液从左心室泵出主动脉,流向全身,支撑我们机体的各项活动。
而对心衰终末期患者来说,左心室的“泵出”功能受损无法逆转,人工心脏正是解决了这个问题,其核心部件是一个如水管三通接头的金属血液泵,工作时,它如同洗衣机的涡轮,血液从左心室经入血管流入到血液泵内,通过血液泵内叶轮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将血液推出并经出血管流入到升主动脉,从而流向全身。
马量主任表示,植入人工心脏要求患者自身心脏的四个瓣膜都正常运作,考虑到郑先生三尖瓣存在大量反流,治疗团队先为他进行了三尖瓣修复,随后顺利植入了人工心脏,郑先生也成为浙大一院首例、浙江省第二例人工心脏植入者。
“手术一结束,他就恢复了自主排尿,术后4天拔除气管插管,从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已经出院。”陈新副主任医师介绍。
植入人工心脏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劳永逸了呢?它是不是可以代替心脏移植?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是否可以期待,人工心脏可以实现“更久的生存”?
总得来说,它与心脏移植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各有优缺点。尽管安装人工心脏后,体外有一小段电线裸露,需要外装电池使用,并且每6-8小时需要更换电池,但除了不能游泳外,洗澡、坐飞机、过安检等日常生活基本不受影响。
人工心脏能够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或者过渡到心脏移植阶段,甚至作为永久性治疗,是延续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与有效手段。一部分患者可以背着它一直生活,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因为心功能的再度恶化或其他原因,仍需要接受心脏移植治疗。
目前中国有2000万左右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而每年只有几百位患者成功心脏移植。同时根据统计每年还有20万新增终末期心脏病需要心脏移植的患者,心脏捐献远远不能解决这些患者的需求,每年都有大量患者在漫长的等待中遗憾终结生命。人工心脏的出现为这些原本会终结的生命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据悉,截至11月底,浙大一院已成功完成4例人工心脏植入术。
 (胡枭峰)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浙江玖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 0571-85358819